EN

基因编辑新突破:Nature发布先导编辑器vPE,错误率降至原来的1/60!

修改生命代码,如同在电脑上编辑文本?新一代基因编辑器问世,错误率锐减至原来的1/60,精准医疗开启新篇章!

相关质粒现已上架Addgene官网,可联系开云电子_开云(中国)进行订购哦!

图片

2025年9月,MIT研究团队在Nature期刊发表了一项关于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技术的重要研究,通过改造Cas9蛋白,显著降低了基因编辑过程中的错误率,开发了名为vPE的新一代先导编辑器。科学家们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Cas9,成功开发出下一代先导编辑器 next-generation prime editor (vPE),将编辑错误率降低至原来的1/60,让精准基因编辑迈向新纪元。

 

先导编辑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图片

先导编辑技术由刘如谦团队于2019年开发,被称为“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它能够在不断裂DNA双链的情况下,实现精准的基因编辑,包括碱基替换、小片段插入和删除。

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nCas9(H840A)与逆转录酶(RT)的融合蛋白(即先导编辑器),二是含有引物结合位点(PBS)和逆转录模板(RTT)的pegRNA。

与传统的CRISPR-Cas9系统相比,先导编辑具有编辑范围更广、脱靶效应更低的优点。理论上,先导编辑器能够编辑修复75000种已知致病性人类遗传突变的89%。

然而先导编辑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包括编辑效率偏低、大片段操纵能力不足等。此外,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编辑过程中会产生插入/缺失(indel)错误。

 

创新策略:从“扶正”到“破旧”

在先导编辑过程中,编辑后的3′新链需要与竞争的5′旧链争夺在基因组中的整合机会。由于旧链与互补链完美配对,而新链存在错配,导致旧链往往更具竞争优势。

这种结构性偏爱限制了编辑效率,也是indel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新链整合受阻时,DNA切口附近会出现不稳定结构,细胞的修复系统可能会随机插入或删除碱基,导致indel错误。MIT团队通过改造Cas9蛋白,使其对5′旧链末端的“钳制”变得松弛。这样一来,旧链末端更容易暴露并被细胞内的酶降解,从而让新链能够顺利整合。

 

vPE的卓越性能

图片

研究团队通过对Cas9蛋白DNA结合区域的氨基酸进行突变,筛选出了能够促进5′旧链末端降解的突变体。随后,他们构建了第一代新型编辑器pPE(precise prime editor)。

pPE表现出色,将“编辑:错误”的比率提升了28倍。但研究人员并未满足于此,他们进一步开发了第二代编辑器xPE(extra-precise prime editor),不仅提高了精准度,还恢复了编辑效率。

最终,团队将这种错误抑制策略与最新的提高效率的架构相结合,开发出了下一代先导编辑器vPE。与之前的先导编辑器相比,vPE具有相当的编辑效率,indel错误率降低了至原来的1/60,实现了高达543:1的编辑与错误比例。

 

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先导编辑技术因其高精度和多功能性,在生物医学研究、农业育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医疗领域,先导编辑技术展示了治疗遗传疾病的巨大潜力。2025年5月,美国生物技术公司Prime Medicine宣布其先导编辑疗法PM359在治疗慢性肉芽肿病(CGD)的1/2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

一名青少年患者接受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了66%的NADPH氧化酶活性,远高于被认为可能治愈的水平,且没有出现严重副作用。这是先导编辑技术首次用于治疗人类患者。

除了遗传病治疗,先导编辑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也展现出应用价值。基于CRISPR(包括先导编辑等)技术的T细胞免疫疗法正在快速发展。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图片

随着vPE的推出,基因编辑领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编辑与错误比例高达543:1意味着研究人员现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准确性修改基因组。

这项技术的进步不仅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也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更安全、更可靠的选择。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基于先导编辑技术的治疗方法进入临床,为无数遗传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研究工具快速获取

想要亲身体验这项基因编辑新技术?Addgene官网已上架了与vPE系统相关的核心质粒资源,帮助您快速启动研究项目。

资源类型

包括vPE编辑器质粒、优化型Cas9变体及配套pegRNA载体,覆盖哺乳动物细胞、类器官等多应用场景。

质量控制

所有质粒均经过严格测序验证,提供完整的序列信息与使用协议,确保实验可重复性。

便捷获取

中国用户可通过独家代理商北京中源公司直接订购所需质粒,节省克隆构建时间。

 

访问链接:
 https://www.addgene.org/browse/article/28248655/

 

参考文献

【1】Chen, P. J., et al. Reducing prime-editing-induced indels by structure-guided protein engineering. Nature (2025).
 【2】Anzalone, A. V., et al. 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Nature 576, 149–157 (2019).
 【3】Schene, I. F., et al. Prime editing for functional repair in patient-derived disease models. Nat Commun 11, 5352 (2020).
 【4】Prime Medicine Announces Positive Initial Clinical Data from First Patient Treated with PM359 for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Prime Medicine Press Release (May 2025).
 【5】Zhang, H., et al. CRISPR-based engineering of next-generation CAR-T cells. Trends Biotechnol 41, 1440–1454 (2023).
 【6】Mathis, N., et al. Predicting prime editing efficiency and product purity by machine learning. Nat Commun 15, 643 (2024).。

附件: